失戀後找戀,卻再創虐戀?談愛情裡的三個自我檢核
#愛情的迴路
在本文一開始,我們就碰到了「你一定會遇到更好的人」、「對方不懂你是他的損失」很熟悉的提問,訴說著我們每段戀情彼此之間充滿著無限的相似程度,但對象又好像跟上一任不太一樣,明明已經從上上一任中反省過了,卻還是碰到同樣的問題,最終的結果還是換來同樣的安慰(「你一定會遇到更好的人」、「對方不懂你是他的損失」),宣告著原來我又掉到一樣的迴圈。
人們常說愛情有她的生命週期,從熱戀到衰退,難道我們只能從這樣的事實中,說服自己衰退是不可避免的,用一種看似豁達的態度掩蓋一點一滴錐心之痛?從一個個小小的迴圈逐漸養成一個完整的迴圈。
#迴路一、愛是只要我被看見就值得
某個文化總是塑造著我們自己的自我,在成長的過程之中慢慢的也認不清楚自己,「重男輕女」的亞洲文化或者可以用一種更淺白的感受「不被認同的感受」表示,這一現象讓「我們」不得不以力爭上游的方式獲得價值感,「我們」總是讓自己在這段感情之中做得更多,不斷挖掘對方最細微的需求,用一種比「威利在哪裡」更吃「眼力」的方式活在愛情的謎圖之中,只在和「威利(另一半)」對到眼的時候,「我們」才會感受到自己存在。「我們」把自己當作是花火,竭力的燃燒自己只為了被另一半看見,「我們」把挖掘對方的回應當作是愛情的全部。等到我們蓄力完成後,再次地把自己射向星空。一直一直……。
#迴路二、愛是強烈地佔有與控制
「我們」似乎無法拒絕一種想法,「如果我沒做好__事情,他就會__,這樣的想法總是自動地跑出來,這樣的想法,儘管是帶著負面的影響但是從這樣的想法之中卻得到某種充實感,例如「我覺得我被愛」。是有一種理想的形象一直處在「我們」心中像是自己的父親或者老師這樣的形象,不論這樣的形象是成為自己的目標,像是「我要成為這樣的人」。還是這個形象意味著接受對方的做法,像是「他才是正確的」。不管哪一種「我們」已經在心中建立起小舞台,排練了各種情境,這樣的腳本總是固定的,也許是悲劇,但悲劇主角一定是自己,也無法停止讓美麗的自己不成為主角。「我們」一直是美麗的。這舞台和主角這兩個元素不曾在腦海中消失。
#迴路三、愛是無止境的付出與照顧
第三個迴路,可能跟第二的迴路有點相似,像是在「我要成為這樣的人」這個部分,但是在迴路三中,可能早已經是這樣的人,一個獨立自主的人,而不是即將要成為獨立的人。不難想像,「我們」把自己照顧得很好,好到能夠去照顧對方,而不需要對方的照顧,尤其是在日常生活上照顧「我們」。「我們」很像一名船長,,指揮著「水手」,對抗整個驚險的狂風暴雨,等到風雨漸緩抵達目的地後,卻忘了雙腳接觸陸地時的平衡感。回頭想想或許天翻地覆的船上生活才是適合自己的。
#愛情的三種迴路
讓我們在感情生活當中建立起一個紀錄點,每當闖關失敗後,我們又回到了同一個紀錄點,可能已比之前聰明一點的方式再度闖關,如果還是破不了關那該怎麼辦?在感情生活當中,我們應該好好檢視自己,或許在失戀的當下是再適合不過的時機點,讓我們暫緩回到同一個紀錄點,學會從心理學的角度重新開始我們的感情生活,了解在心理學上「自我」、「他人」、「關係」的探討中如何界定「我」是怎樣子。「改變戀愛DNA」。
————
本文節錄自《為什麼我們愛得如此不安?:從過度依賴到承諾恐懼,心理師為你解答30種愛情裡的糾結與困擾》
作者:吳姵瑩諮商心理師
了解更多:https://www.books.com.tw/products/0010813589
————
實體課程推薦
愛情這種病:https://www.iiispace.com/loveism/
————
我是愛心理平台,集結愛與心理學的平台,探索心裡認識自己的最佳平台。
喜歡我們的貼文,請幫加入追蹤按愛心,然後分享出去唷❤️
#虐戀 #失戀 #找戀 #父親母親 #重男輕女 #原生家庭 #吳姵瑩諮商心理師 #楊瑞玉諮商心理師 #王雅涵諮商心理師 #林佳慧實習心理師 #Psychology